2006年6月2日

革命

政治圈紛紛擾擾了好一陣子,為什麼還沒有搞革命推翻政權的聲音呢?所謂革命,翻一翻線上大英字典解釋如下:
在社會政治學中,政府及有關組織和結構的重大的、急速的,因而常常是激烈的改變。這個詞按類推法被用來組成這樣的措辭,例如工業革命,意指經濟關係和技術條件發生徹底而深刻的變化。
  雖然革命的思想最初與亞里斯多德的關於政府形式的週期性變化有關,但它現在意指徹底地脫離先前的任何歷史模式。革命對已確立的政治秩序提出挑戰,從而建立一種與以前的秩序根本不同的新秩序。歐洲歷史上的重大革命,特別是英國、法國和俄國的革命,不僅改變了政府的制度,並且改變了經濟制度、社會結構和社會的文化價值。
  從歷史上看,從古希臘時代直至歐洲中世紀時期,革命的觀念被視為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力量。古代希臘人認為,只有在社會的道德和宗教的基本信條衰敗之後,革命才可能發生。柏拉圖相信,一種持久而根深柢固的信念法則可以阻止革命。亞里斯多德詳盡地發展了這一概念,得出結論說,如果一種文化的基本價值系統薄弱,社會將容易發生革命。基本價值和信念的徹底改變,為革命的爆發提供依據。
  中世紀時期,維護已確立的信念和政府形式繼續居優先地位。對尋求抵制革命和遏制社會變化的方法予以充分的關注。宗教權威是如此強大,其信念在維護秩序方面是如此牢固,以致教會指引人們接受權力的不公平,以免破壞社會的穩定。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世俗的人文主義出現後,認為革命是造成對社會的褻瀆的原因的這一概念才確實地改變為包含有較為現代的見解。16世紀義大利作家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認識到建立一個能經受革命威脅的國家的重要性;但同時他對權力的詳盡分析,卻導致在某些情況下政府結構需要改變的新的信念。這種對改變的新的認識,把馬基維利置於近代革命思想的最前線,雖然他從未在他的文章裡使用革命一詞,而且他主要關切的是建立一個真正穩定的國家。
  17世紀英國作家密爾頓(John Milton)是對革命具有固定的能力來幫助社會認識到它的潛能的早期信奉者。他並把革命視為是一種社會權利,以保衛社會反對濫用權力的專制君主,建立反映人民需要的新秩序。對密爾頓來說,革命是實現自由的手段。隨後於18世紀,法國和美國的革命是從統治者的壓迫下獲得自由的嘗試。近代革命常常結合烏托邦的理想,作為改變的基礎。
  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革命是使人類進步的一種力量。他並認為革命是使社會獲得較高的道德基礎的一個「自然的」步驟。這一思想成為美國和法國革命的基礎。
  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 W. F. Hegel)是形成20世紀革命思想的決定性的催化劑。他把革命視為是人類命運的實現,並把革命領袖視為是鼓吹和實現改革所不可或缺的人。黑格爾的理論為最具影響力的革命思想家馬克思奠定基礎。馬克思運用黑格爾的抽象概念作為階級鬥爭綱領的基礎,這一鬥爭以控制社會經濟過程的鬥爭為中心目標。馬克思相信人類進化的各個階段,以工人階級推翻財產占有階級而達於頂峰。為了社會的進步,工人階級或無產階級必須接管生產方法。馬克思把這種可能性視為人類為自由和無階級的社會而鬥爭的結局,從而排除了進行進一步政治變革的必要。20世紀在俄國、南斯拉夫、中國、越南和古巴等國發生了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共產主義革命。
  一位現代歷史學家布林頓(Crane Brinton)分析了社會在大革命前的趨勢。他發現,革命爆發前的社會,存在著社會緊張和政治緊張併發的現象,這是由於社會的價值逐漸崩潰的緣故。這導致政治權威的破裂,統治機構不得不依靠越來越不顧一切地使用暴力以維持政權。與此相應的是改革因素的出現,這些因素把政府當局的腐敗加以突出。當現存的政治秩序開始喪失其威信時,不同的敵對勢力就會加速擴展。當政府變得更為不穩定時,那些對現存秩序構成威脅的自原來的黨派分裂出來的各個小黨派便聯合起來推翻執政當局。
  布林頓並觀察了大革命的各個不同的階段。在政府被推翻後,通常有一個樂觀的理想主義時期。革命者們忙於發出許多至善至美的論調。但是這一階段並不長。一方面必須面對實際的治理任務,同時溫和派和急進派之間的分裂發展起來。這種分裂以溫和派的失敗、極端主義分子的興起及一切權力集中於他們之手而告終。一派為了占據優勢和維護其威信,使用暴力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革命的目標消失了,極權主義政權掌握權力。但當初革命運動的一些基本信條終於在最後仍被納入。法國和俄國的革命遵循這一發展的道路,20世紀後期伊朗的伊斯蘭教革命亦復如此。
  一場嚴格意義上的政治革命,與社會變革無關,並不具有革命前和革命後事態的相同模式。這可能僅僅是政府當局的變換(如許多政變那樣),或是權力結構稍加擴大的一種改變(如美國和墨西哥革命)。

To cite this page:
引用本頁面資料︰
MLA style:
"革命"。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 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2006年6月1日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3286>.



看過了大略解釋之後,或許罷免也算是一種溫和手段的革命吧。
其實,我暗自慶幸的是,台灣的民主。台灣人民沒有濫用武力式的激烈改革,這算是進步的民主表現了吧?即便政治上群魔亂舞,社會上也還沒有極端暴力改革的聲音,若是在民主落後的國家,或許早就演變成內戰了吧.....
相信這樣著代表人民是民主的,而不是冷漠的............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還是寫了一篇政治文,不太像我的style。不知道的事情永遠太多,而寫下來的總是太少。

匿名 提到...

冷漠與熱衷,過猶不及,一個陷入政治的國家,還記得什麼?經濟民生?秩序治安?嗟.....

匿名 提到...

Your site is on top of my favourites - Great work I like it.
»